盛夏时节,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的田间地头,露地上一畦畦蒜苗、大葱、菜薹长势喜人;拱棚内,辣椒、茼蒿、草莓西红柿鲜嫩可口……入夏以来,大批高原冷凉蔬菜陆续上市,充实着全国各地的“菜篮子”。
产业“链”出致富路
冷凉蔬菜是指在气候冷凉地区夏季生长的蔬菜,属于反季节蔬菜。冷凉蔬菜喜冷凉、耐低温,生长的最佳温度为17—25摄氏度。常见的冷凉蔬菜包括甘蓝、大白菜、萝卜、西蓝花等。青藏高原地区常年温度适宜,形成了适合冷凉蔬菜种植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出产的蔬菜品质优良。西宁市湟中区003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站长、推广研究员胡小朋介绍说,冷凉蔬菜在冷凉、湿润环境中生长,生长周期相对较长,有利于养分积累和口感提升。此外,得益于冷凉气候和较为干燥的环境,病虫害发生频率较低、程度较轻,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量更少。

在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朱家庄村上千亩蔬菜基地,采摘工人穿梭其间,将一支支鲜嫩的菜薹采摘、装筐。来自深圳市鸿福农产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杜荣贵操着一口广东口音和龙财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钟光言商量着近期的合作事宜。“这个季节青海产的冷凉蔬菜品质好、口感佳,特别是菜薹口感微甜,深受香港、深圳等地消费者喜爱,所以我们选择在这里收菜。今年和合作社签订了300亩的苦菊订单,目前正在采收。”杜荣贵坦言:“当日采摘的新鲜蔬菜通过全程冷藏运输到深圳,再经过转运销往香港市场,50个小时后,高原上的冷凉蔬菜就能端上香港市民的餐桌。”
冷凉蔬菜已成为湟中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全区533家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从事蔬菜种植,带动2.06万户从业,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土地流转、务工收入等超2.7亿元。如今,湟中区的蔬菜生意越做越大。目前全区已建成露地高原冷凉蔬菜生产万亩基地2个、千亩基地11个,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34万亩,产量超30万吨,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全市第一、占全省近五分之一,已成为西宁市主城区蔬菜供应大后方。
近年来,湟中区积极引进菜薹、紫色长辣椒、菊芋等10多个适宜高原气候、经济价值较高的蔬菜新品种。同时,积极探索“合作社+企业+农户”的联营模式,加大对农户自营温室的扶持力度,通过组建产业联盟、共享农技设备等方式,推动小规模生产向集约化发展。打造小南川、大南川、西纳川等5个万亩高原冷凉蔬菜基地,11个千亩基地及60个百亩生产基地,进一步推动全区蔬菜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迈进。
科技赋能助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种子选育到田间管理,从采摘包装到市场销售,科技创新推动特色农业全链条发展,并带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内蒙古自治区察右前旗中国冷凉院士工作站是全国第一个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由于处在北纬41度、海拔1400米,乌兰察布市年平均气温只有4.3摄氏度,夏季平均气温约为18.8摄氏度。对于传统农业生产来说,又冷又凉是一种气候短板,但经过农业专家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将“冷凉”转变为当地农作物种植的优势,在夏季种植甘蓝、洋葱、胡萝卜、西兰花等蔬菜,并不断提高亩产。如今,乌兰察布冷凉蔬菜种植面积已从最初的2万亩扩展至70余万亩,不仅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蔬菜供应“菜篮子”,更将产品远销日韩、俄罗斯,甚至英国等欧洲市场。
院士团队负责收集带有不同特征的种子资源,进行杂交培育,并在许多实验结果中选择出一些符合市场需要的品种。而关慧明团队凭借贴近农田、产业与市场的优势,接力完成“筛选”“示范”和“推广”工作。如今,“中甘21”“中甘628”等优良品种已经得到推广,全国种植自主研发的良种甘蓝面积达70%以上,甘蓝已经实现国产良种化。得益于农业工作者的努力和持续创新,中国甘蓝育种也已经形成了每两到三年培育出新品种的良性循环。相关信息显示,种植一亩“中甘628”,在种子成本方面只需花费75元钱,但每亩收入至少有3000元。这不仅显著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效益,也为我国蔬菜种业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班仲营村的无人化智慧农场内,成片的莴笋、芹菜生机勃勃。传感器24小时不间断监测土壤湿度、温度等关键数据,水肥一体化泵房内机器精准作业,彻底改写了以往“看天吃饭”的传统农耕模式。“今年,我们与湟中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携手,在班仲营村打造了这处无人化、少人化智慧农场,实现了无人旋耕、无人覆膜、无人收获等智能化作业,相比传统种植模式,人工成本降低了20%,收益预计可提升30%左右。”北京农芯科技项目经理周长献介绍。
湟中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胡建焜介绍,这两年,该区加强与省内外科研机构、企业院所的合作,在技术研究、人才培育、社会服务等领域产出更多实质性成果。持续扩面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水肥一体化技术6.62万亩,借助现代化设备,精准实现水与肥的同步供应,有效提高水肥利用率,显著提升蔬菜的产量和品质。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数据平台,不断完善智能技术及相关设施,在田家寨、多巴等9个乡镇安装智慧监测系统11套,通过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管理。
错季抢鲜凸显竞争力
对于老百姓的“菜篮子”而言,除了供应品种丰富外,供应数量充足、价格总体稳定同样至关重要。在这方面,冷凉蔬菜肩负着“独特使命”。专家介绍说,以洋葱为例,我国云南产区,大概每年9月播种、次年4月上市,这样市场上可能出现季节性的洋葱短缺情况。但内蒙古的洋葱更耐储存,可以保证在“空窗期”为市场提供稳定供应,直到南方产区的洋葱上市再“结束使命”。因此,我国洋葱的市场价格一直较为稳定。
乌兰察布的多种冷凉蔬菜在海外很有竞争力,尤以洋葱、胡萝卜、西兰花为主,出口量最多时能够占到产量的1/3。依托乌兰察布的区位优势,这些蔬菜向东出口到日本、韩国,向北出口到蒙古国、俄罗斯,向西则最远销往英国等欧洲国家。
杜荣贵的订单里除了菜薹,还有茼蒿、罗马生菜、苦菊等,他介绍,青海夏季的蔬菜反季节优势明显,近期公司每天从全国各地收购50吨蔬菜,其中来自青海的冷凉蔬菜有近10吨。近期每日向深圳、东莞等市场输送7吨左右,7月各类蔬菜上市高峰时,每日输出量可达20吨。”钟光言说,“7月这一茬白菜薹收完后,继续种植红菜薹,种两茬,价格好的一年一亩地产值能达1万元。”
目前,冷凉蔬菜进入集中收获期,快速发展的冷链物流,让国内外消费者都能大饱口福。宁夏商务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宁夏出口冷凉蔬菜1.07万吨,出口额9951万元,同比增长75.2%。出口目的地涉及阿联酋、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日本、俄罗斯等15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