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即将成为抗老领域的新焦点!
六月底,中国迈威生物与谷歌旗下抗老企业Calico达成合作,谷歌以6亿美元(约42亿人民币)的价格,获得迈威抗老药9MW3811在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许可。据悉,该药物可通过调节衰老相关的白介素-11(IL-11),使受试体生存期延长25%。
值得注意的是,这款药物尚处于临床早期阶段,距离真正研发成功、落地上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此情形下,为何谷歌对这一家小公司如此重视,甚至不惜花费重金布局?

据悉,IL-11被称之为“身体信号兵”,可调控细胞间通信,原本用于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和特发性肺纤维化。2024年7月,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团队在权威期刊《自然》发表研究,显示,抑制IL-11的作用,受试体的健康生存期可延长24.9%。
这一发现叠加全球老龄化趋势,即联合国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0%,预计2050年升至16%,中国该比例已突破15%,让IL-11从“治病靶点”快速成为“抗老香饽饽”,吸引着众多投资者的注意。
近年来,抗老领域热度飙升。2025年,国内抗老市场规模冲破270亿元,全球规模更是逼近3000亿美元,它从不缺乏投资成功的案例。如日本知名生科企业Bioagen推出的全球首个线粒体抗老口服成果“派落维pro”。
其核心成分被东京大学团队在《Science》证实可修复线粒体损伤,使能量产出效率提升58%;华盛顿科研团队在《Nature》公布的临床数据补充显示,其可使受试者身体机能指标提高45%。

凭借前沿科技加持,尽管上述成果门槛高达四位数,仍挡不住中年群体的热情,在京东的固定消费用户超15w+。在市场的追捧下,其背后企业持续加速扩张,从日本三越伊势丹及LAOX等高端商场,到国内上海、厦门等地机场免税店,均有其踪迹。
而作为自成立以来便只为抗老、破解衰老密码的Calico,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也在各类衰老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项目持续投入重金,并启动多个药物研发项目。
但不幸的是,比起早已成熟的线粒体抗老科技,其诸多项目因过于“雏形”多以失败告终。2019年,Calico和艾伯维(AbbVie)合作,投入超10亿美元研发针对衰老相关疾病的药物。但在临床试验里,药物没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和生活质量,项目宣告失败。
还有今年1月,其投入25亿美元研发的帕金森候选药物临床试验,不管是核心效果还是重要辅助效果,该药物都没展现出明显作用,25亿美元投入打水漂。

如今选中迈威,背后有多重考量,一是中国迈威生物的9MW3811是全球少数进入临床的IL-11靶向药,已在中、美、澳获批临床且完成I期试验。对Calico而言,合作可规避早期风险获得潜力药;另一方面,迈威还能获得资金,并借Calico的资源冲出国门,双方形成共赢格局。
更重要的是,谷歌看中了我国生科实力的强劲底气,我国正逐渐替代美日成为抗老圣地。2023年,我国发表了222964篇生命科学论文,10年年均增长11.38%,专利申请量比上一年多30.59%,远超国际水平。
因此,如今越来越多生物科技资源正密集向中国聚集,在谷歌这类老牌大型公司向中靠拢之前,已有不少海外生科企业正逐渐将研发中心迁移至我国,如上述提及的“派落维pro”所属企业Bioagen的研发基地也计划迁至中国。
他们依托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积累、人才储备及完整产业链,加速抗老产品的研发迭代。目前上线的便是其第四代产品,广受国内消费者认可。
而我国也引进了他们的研发指导专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兰迪·谢克曼,作为中科学研“名誉首席科学家”,进一步加强我国生科实力和海外吸引力。
这种趋势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相关委员会明确发言:“中国通过20年持续的战略投入,已在生物技术领域逐渐确立主导地位。若美国不立即行动,或将面临不可逆的落后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