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侯冲 高启龙 兰楠 赵荣昌 摄影 郝飞
医药研发领域存在一个著名的“三十定律”: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要耗时10年以上、花费至少10亿美元、成功率却不到10%。
但就是这么一条“费时费力”的赛道,泸州却提出要打造医药健康千亿产业,成为继白酒之后又一个支柱产业。
底气从哪里来?带着问题,四川日报全媒体《“城”势而上——“经济大省挑大梁”四川进行时》采访组近日深入当地调研采访后发现,这是泸州结合国家和省委赋予的发展定位,在综合研判产业基础、优势短板、发展前景后,作出的慎重选择。
不仅如此,泸州存在另一种“三十定律”:允许企业投资10年后仍没有产出,以10家三甲医院为主搭建起丰富应用场景,更在省内率先推出10亿元政府引导投资基金支持优势产业发展。
两个“三十定律”,在这座川南重镇,正在发生奇妙共振。

10年:
与科学家、药企陪跑的“城市耐心”
“5点还要查病房,咱们只聊半个小时。”5月12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中心,学科主任陈跃教授风风火火走进会议室,还没坐定先给采访限时。
一聊才得知,快人快语的他,过去整整下了10年的慢功夫。
2015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与西南医科大学陈跃团队,联合组建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推动医用核素自主创新及临床转化。
今年3月,陈跃团队研发的一款1类新药获临床试验批准。此前,他已将这款核素药物以3850万元的价格转化给一家药企。
十年埋头钻研,一夕名满天下。陈跃今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西南医科大学核医学SCI论文影响力也连续两年(2021年、2022年)排名全球第三、中国第一。

陈跃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对患者进行核医疗治疗前检查。
有人从中读懂坚守的意义,我们则看到泸州发展医药健康产业的底气。
如四川大学之于成都、中国药科大学之于南京,将医药健康作为重点产业的城市,都有本地高校提供科研支撑。泸州也不例外,这里有西南医科大学,还同时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四川省医学中心。
无数“陈跃们”枯坐冷板凳,焐热了当地医药健康产业。
在西南医科大学校长何涛看来,学校对心血管、癌症等“四大慢性病”研究长达数十年,泸州可以结合这些科研成果在老药新用、剂型改造等方面“剑走偏锋”。
如何发挥科研队伍更大作用?成果转化是重要途径。何涛透露学校正在制定一揽子激励措施,涉及绩效分配、职称评定等,健全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另一个跨度10年的故事。
2014年,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建设生物制药基地及新药产业化基地。从此泸州开始了与这家药企的漫长“陪跑”,虽然10年间并未有任何产出,但当地还是竭尽全力扶持企业发展,包括在疫情期间协调医院帮企业开展临床试验,通过“政银企”平台为企业融资4亿元等。
十年静待,一朝花开。四川泸州步长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春透露,公司9个在研及拟上市产品中,6个是1类新药,其中一款新药有望年内上市。
对科研的耐心、对药企的关心,折射出酒城的雄心:到2035年,该市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去年这一数字是320.5亿元。
留给泸州的时间,刚好一个10年。
10家:
四川第二的医疗卫生条件提供丰富“应用场景”
当下讨论某个新兴产业,“场景”一词绕不开。具体到健康医药产业,最大的场景非医院莫属。
这也是泸州发展医药健康产业的另一张“王牌”——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400余家,包括10家三甲医院、7家三乙医院,医疗卫生条件居全省第二、川渝第三。
泸州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局总经济师曾成佼介绍,泸州具备为云贵川渝周边6000万人提供优质医疗健康服务的能力。
这是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最看重的。
作为一家专注于外骨骼机器人及康复医疗器械的高新技术企业,大艾机器人2018年取得了中国首个外骨骼机器人医疗器械注册证。四川行走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大艾机器人的全资子公司,是其布局西南地区的关键落子,在最初选址时,经历了严谨且全面的对比评估。
四川行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鹏第一次来泸州考察时,注意到医院停车场一半以上是外省牌照,“足以证明泸州医疗器械消费市场广阔”。

四川行走科技有限公司实验训练场地里,工作人员进行康复医疗器械设备训练。该款设备可辅助瘫痪人士进行术后康复训练。郝飞 摄
医疗机构众多的另一个优势是距离市场更近,能及时听到来自一线临床的反馈建议。四川维思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宗国提到一款产品,就是根据临床医生不断改进优化的。
“这叫空心接骨螺钉,它以前是实心的。”谈话间,周宗国拿起一颗小拇指长短的螺钉介绍,这类螺钉主要是在骨折后,用于骨头与钢板之间的连接固定。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黄陈翼教授团队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一些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实心螺钉在使用时易发生螺钉切出或钢板移位。根据黄陈翼教授的建议,维思达公司将接骨螺钉改造升级为空心款,手术时医生将骨水泥注入螺钉中空心管道,以填充和加固骨骼缺损部位,大大提升了内固定器械稳定性。
更多的应用场景在布局。
日前,泸州对外发布医药健康产业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包括大部分医疗机构采购需求,以及康复机器人、中药饮片、保健饮品等25个医疗健康产业应用场景等。
10亿:
从产业发展到人才培养全方位的“城市投资”
5月9日,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泸州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局、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三方签署合作协议。谈及为何选择泸州,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执行院长王广志提到一支基金——4月初发布的泸州核医疗产业专项子基金,规模10亿元。
这是四川首支专注于核医疗领域的基金,由深耕核医疗产业投资的专业机构——成都光耀星空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管理,重点关注创新核药研发生产、CRDMO产业链生态建设、核医疗装备等领域。
王广志评价,这是城市对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前期投资,大手笔凸显大决心。

四川天植中药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智慧煎药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将刚熬制出来的中药液进行包装。这些中药订单来自泸州市各医院。郝飞 摄
另一个10亿元,与一所高校有关。
泸州医疗器械职业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专注于培养医疗器械专业人才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由当地投资10亿元建造。“将与苏州工业园区现代产业学院联动,共建跨区域产教联合体。”学院院长鞠梅介绍,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智能制造、跨境电商四大领域,学校3年内将为两地输送2000名以上高素质人才。
设立基金、布局高校,助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泸州不断从改革破题。
成立新部门。2024年,泸州在全国率先成立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局,这是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里首个以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为主责主业的政府组成部门。
派驻特派员。为破解科研与市场脱节问题,泸州市为来泸投资发展的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医药健康产业的科技特派员,均是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科研教学人才。
打出“组合拳”。今年泸州先后制定优化营商环境12条、助力企业降本增效30条等政策措施支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对重点企业,常态化开展“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活动。
改革的成效,关键落在行动上。
四川维思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电梯里,贴着两个公式:0.99的365次方,约等于0.03;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7.8。此举提醒员工,每天多做一点,结果大不同。
同样的问题抛给长江边的酒城。医药健康产业赛道已选、目标既定,是做0.99还是1.01?
且看泸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