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看贵阳如何为村集体守住“家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5 09:15:00    

在贵阳的乡野田间,一场关于“家底”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废弃的校舍、荒芜的土地、遗留的协议……这些曾经被遗忘的资源,如今正焕发出新的生机。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以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突出问题集中整治为突破口,聚焦历史遗留问题化解、闲置资产盘活和集体权益保障,逐步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让“问题台账”转为“惠民清单”,推动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一块土地的“重生记”

南明区摆郎村与花溪区改貌村交界处,一块土地牵涉着两个村20多年的联营协议,事关3000多名村民的集体利益。

这块土地的故事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1999年以前,这里是两村村民开展斗牛活动的共同场地。2003年,两村村委会与花溪区闽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签订联营协议,闽达公司开始在该土地上建设厂房及办公用房,投入生产经营。

“最初发现这个问题时,我们都感到棘手。”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2024年4月,在“三资”清查中,工作人员发现这份联营协议存在超长期限问题,随即启动整改程序。经过深入调查发现,联营协议中涉及的合作集体土地,在2014年土地使用权人已发生变更。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涉及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划,历史跨度长、权属关系复杂。市农业农村局牵头指导,区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和乡政府协调配合,建立跨区域工作对接机制。经过多次电话沟通,2024年7月,双方开始面谈磋商。过程中,邀请法律顾问严格把关,召开村民大会进行民主决议,不断深化协商并调整方案。

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双方最终在今年1月达成共识,由闽达公司补偿摆郎村615万余元。这笔资金的到位,不仅守住了村集体的“家底”,更增强了老百姓对集体资产管理的信任。

此次协调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行政壁垒,挽回了村集体因历史协议不规范导致的权益损失,同时也在跨区域资源协调上作出了积极探索。如今,两村村民关系更加融洽,曾经的“争议地”也变成了“连心桥”。

千亩荒地的“变形记”

在乌当区百宜镇拐吉村,一场关于土地的资源盘活战也在进行中。

2018年5月,拐吉村村民委员会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研究决定,将村里1200亩集体土地统一流转给贵州五彩百宜景观工程有限公司,用于猕猴桃、蜂糖李等种植养殖生产经营,流转合同期限为20年。在2018年至2023年流转期间,该公司按时支付了土地租金,村民也享受到了土地流转带来的收益。然而,2023年,由于资金链断裂,该公司终止了土地流转,这片土地一时失去了往日的热闹。

“看着土地荒在那里,我们心里也跟着慌。”拐吉村依坡组村民王大姐说:“之前每年都能拿到租金,突然就没了收入来源,大家都着急得很。”

这片土地涉及拐吉村6个村民小组155户486人的收益,土地闲置不仅造成集体资源浪费,更直接影响到村民的生计。针对这一情况,百宜镇积极对接相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同时牵头进行招商引资。

市农业农村局与乌当区农业农村局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组织专人到拐吉村实地调研,详细了解这片闲置土地的位置、面积、土壤条件等信息后,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和张贴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公告等线下方式,多渠道多途径进行宣传推广,寻找合适的承租方。经过多方努力,今年5月1日,贵州宜晟中药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拐吉村成功签订种植中药材土地流转协议。按照合同约定,第一个五年土地租金为180万元。

在这起案例中,农业农村系统聚焦群众真实感受和问题实质化解,有效解决了“有地无人种、想种无地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还为村民提供了租金收益和就业机会。闲置土地资源正在得到有效利用,从过去的“包袱”变成了现在的“财富”。

废弃校舍的“新生记”

在息烽县青山苗族乡,一场以闲置资产盘活为核心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在悄然改变着这个偏远山乡的面貌。

青山苗族乡地处偏远山区,拥有独特的苗族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但长期以来受限于资金分散、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导致发展缓慢。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近年来,在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帮助下,该乡瞄准乡村旅居产业潜力,以“整乡推进”为抓手,整合各类资金投入,盘活闲置资源,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为避免分散使用造成的资源浪费,该乡对各类资金进行统筹规划、重点投入,如解决部分村民就业、推动基础设施完善、民宿改造、景区步道建设、完善公共活动场所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绿化村闲置小学的改造项目。这所建于上世纪的小学,由于生源减少已经闲置多年。经过积极争取,乡里获得了2024年市级衔接资金投入314万余元,对闲置校舍进行改造提升。今年初,“青山乡居·那渡”旅居中心建成运营,依托乡村生态和文化底蕴优势,大力引进社会资本投资盘活闲置农房,发展避暑旅居产业。

如今,走进“青山乡居·那渡”,昔日的教室变成了舒适的客房,操场成了文化广场,整个校园既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貌,又注入了新的功能内涵。绿化村已累计盘活闲置农房35栋,打造民宿房间188间,可接纳游客372人。村集体每年能稳定获得12.6万元租金收入,彻底扭转了过去“无钱办事”的困境。

“我们采用‘622+1’合作模式,即社会投资分红60%、农户分红20%、公司分红20%,公司收入的10%分配给属地村集体。”项目负责人介绍,这种模式既保障了投资者收益,也让村民和村集体共享发展红利。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支撑,无论是跨区域协调历史遗留问题,还是盘活闲置土地和资产,始终聚焦于“人”的需求和“实”的成效。“在‘三资’集中整治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精准清查资源、创新运作机制、强化政策协同,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拓展盘活路径,让更多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集体经济发展“强”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

记者 李佳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