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家长:这样做,帮孩子“打败”考试焦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06:30:00    

一想到考试就开始心跳加速、烦躁不安,这是很多学生都有过的体验。帮孩子“打败”考试焦虑,家长需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焦虑情绪,调整心态,从容应对考试。

什么是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并非单纯的考前紧张情绪。对受其困扰的学生而言,考前的轻微紧张会逐渐演变为担忧、焦虑乃至恐惧,进而严重影响考试表现。尽管考试焦虑常被视为学生生活的常态,但如果不加以有效干预,不仅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导致学生自尊心、自信心下降,学习动力不足。临床研究发现,部分学生的“厌学”情况与考试焦虑存在显著关联。

实际上,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意义:它能够促使个体做好应对准备,保持警觉状态。因此,我们应当以平常心看待轻微焦虑情绪,避免过度联想和夸大。

多数学生的焦虑程度处于正常范围,能够积极备考,并进行自我调节。毕竟,在面对重大人生事件时,焦虑是普遍存在的正常反应,家长尤其要避免强化孩子的焦虑情绪。

异常表现要警惕

如果学生多种焦虑症状长期存在、频繁发作、程度严重且显著影响考试结果,那就要格外注意了。这些异常表现包括以下方面。

认知与记忆障碍:即便学习基础扎实,考试时仍因过度紧张导致大脑一片空白,原本熟悉的题目也变得陌生;曾经历过重大考试失利,由此产生心理阴影,对后续考试产生恐惧。

情绪与行为失控:考试前情绪极度不稳定,易与家人发生冲突;常自述“不擅长考试”,伴随强烈的紧张、恶心等不适症状,甚至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

生理应激反应:感到心慌、心悸;日常易感到疲乏、困倦;严重时出现躯体症状,如口腔溃疡、腹泻等。

学业表现落差大:考试成绩显著低于正常水平,与作业完成质量形成巨大反差,分数下降达几十分,影响学业成绩。

考试焦虑背后的认知误区

当考试焦虑不断加剧,学生往往会陷入一系列自我否定与过度担忧的“思维陷阱”。

责任过度背负:担心考试失利会拖累班级,将集体荣誉过度压在个人肩头;认为成绩不佳会辜负父母的辛勤付出与殷切期待,从而产生强烈的愧疚感。

自我价值误判:怀疑自己的努力是否真实,害怕被他人视为“假装努力”;甚至将考试结果和人生成败挂钩,陷入“考不好这辈子就完了”的认知误区。

能力认知偏差:过度低估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性忽视既往的优异表现与学习成果,放大考试的不确定性与失败风险。

面对这些心理困境,学生能够及时察觉考试焦虑的异常表现是关键。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有了异常的考试焦虑后,要主动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与此同时,家长也要积极帮助孩子度过难关。

尽管考试焦虑尚未被明确归类为“精神心理障碍”,但若长期得不到有效干预,极有可能诱发抑郁症、焦虑症等更为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与学业发展。

调整教育方式和沟通策略

为帮助孩子缓解考试焦虑,家长可从以下方面调整教育方式与沟通策略。

1.规避消极预测,重塑积极期待。未来的不确定性容易引发焦虑,家长应避免用过往失败经历强化孩子的负面预期。例如,避免提及“你上次就没考好”“你肯定考不过某某同学”等话语。这类无意识的消极暗示,会让孩子将不确定性与负面结果直接联系起来。家长需用鼓励代替否定,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进步与潜力,帮助孩子增强信心。例如跟孩子说,“你这段时间复习很认真,一定能展现真实的水平”等积极话语。

2.卸下心理负担,回归学习本质。部分学生将考试视为检验人生成败的唯一标准,这种认知常源于家长无意识的压力传递。家长应避免提及“考不好就没有前途”“对不起父母期待”等,而是将考试定义为阶段性检验,让其回归学习本质。例如,家长可以这样跟孩子沟通:“考试是帮助你查漏补缺的,尽力就好,未来的路有很多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孩子卸下过于沉重的心理负担。

3.保持陪伴,提供支持。中高考前夕,社会对考试焦虑的高频讨论容易让家长产生过度担忧心理,进而将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当发现孩子出现睡眠不佳、情绪波动等焦虑信号时,家长无须急于说教或强行干预,频繁提及“别焦虑”“放松点”等,反而可能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更有效的方式是保持陪伴,通过倾听、肢体接触等非语言行为,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支持与信任。

学生健康报

文: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健康中心主任 任金涛

来源:健康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