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最闽南丨40年前泉州青少年的暑假,没有各种电子产品,却闪闪发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10:48:00    

暑期,“海丝时光”视频号发布了一段20世纪80年代泉州市青少年宫无线电班的小学员正在学习维修、拼装收音机的老照片,引起了老泉州人的许多回忆。在信息相对匮乏、物质条件有限的时代,泉州市青少年宫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少儿兴趣班,无线电班、航模班、武术班、美术书法班、舞蹈班等成为当时孩子们拓宽视野、锻炼技能的主要窗口。趁着这波回忆,记者找到了当年参与学习的小学员以及执教的老师们,透过记忆碎片,拼接出那个年代素质教育的早期图景,感受时代赋予的独特烙印——那时没有琳琅满目的现代教具,孩子们削木片、焊锡点,在简陋甚至艰苦的环境中挥洒汗水,种下了兴趣的种子。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陈玲红 通讯员 庄稼青

无线电班

焊接电路拼装 收音机里的“科技感”

“无线电班是时代的特色,当时就是买一些现成的零件,让孩子们组装出一台可以使用的收音机。”今年80岁的陈金票是当年泉州市青少年宫的筹建者之一,他介绍当时的无线电班的授课老师是他的哥哥,但今年90多岁的哥哥已经卧床多年,不便接受采访。不过,记者在青少年宫的帮助下,找到了照片中学习的孩子刘勇。

1986年暑假,泉州市青少年宫无线电班学员学习维修收音机。(海丝时光图片库)

“谢谢海丝时光(视频号),40年后还能看到孩童时的自己。”刘勇在微信里看到视频号中的老照片,第一个在视频下留言了,表示看到时也十分意外。“应该是五年级的暑假,那时候傻乎乎的,其实什么都不懂,家长安排去学就去了。”刘勇回忆,当时一个班应该是有十几个孩子,老师会教一些串联、并联等简单的电路原理,然后买一些二极管、三极管等电子元件,让学生们用电焊笔把零件一个个焊接在电路板上。“当时是用锡做焊接的,老师会在一旁巡逻,接错了就立马纠正重新接。”刘勇回忆,在信息比较封闭的年代,那个时候的无线电兴趣班算是比较有“科技感”的,也是素质教育的萌芽。

航模班

木板削出的零件 为备赛一晒好几个小时

同样有“科技感”的是航模班。“那时的航模班和现在拼乐高积木有点像,都是把零件按图纸拼搭起来,不一样的是,厂家提供的零件只有一块木板,所有的零部件都要学生自己动手削出来,包括机身、厚薄不一的机翼、有弧度的机尾以及一定角度的凹槽零件等等。”航模班老师陈金票回忆,即使是做一个最基础款的弹射飞机模型,也要2节课,3小时以上,“削完零件还得黏合,黏合剂干完以后才能试飞”,非常考验学生的专注力和耐力。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航模班里的教具,学生要根据图纸用木板将飞机的零件削制出来再拼装。(陈玲红 摄)

20世纪80年代中期,航模班学生在晋江青阳参加全省中小生航模比赛。(陈金票供图)

据陈老师回忆,当时的航模飞机一般分为自由飞机(有皮筋弹射型飞机,像弹弓一般,由一条皮筋拉着提供动力,让飞机弹射飞行;也有发动机做动力,让飞机自由飞)、遥控飞机(遥控器和接收器购买现成的,让飞机在空中做规定动作飞行)和线操控飞机(两条线绑在手把上,抓在手上,通过手操控飞机,让飞机在空中表演各种动作)等多种类型,同时也有各种类型的比赛。

“比赛的类型和要求很多,比如弹射飞机,从出手起飞开始,飞机要飞三分钟,飞得越高越久越好;遥控飞机就不用说了,要在空中做各种动作;线控的飞机比赛时也有飞旋、翻腾、八字飞等规定动作。”陈老师回忆,当时很多中小学校都有航模,所以参加比赛的学生也很多。“那时候为了比赛,暑假大热的天,都得到部队的机场去训练,一晒好几个小时,好在当时孩子们都比较能扛。”陈金票老师说,1985年航模班成立没多久,他们便组织孩子去晋江青阳参加全省中小学生航模比赛,拿了团队的第一名。

武术班

早晚五点半石板上特训 体能加套路强身又健体

“我们那时候培训武术,是以专业的要求来训练的,每天早上5∶30就开始,哪怕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也一样。”说起在泉州市青少年宫培训武术兴趣班,今年70岁的曾伟美老师仍记忆犹新。

曾伟美的父亲是泉州打城戏中演闽南猴王的曾火成,她自小便和父亲学习武术,1984年左右她调到青少年宫开始筹建武术兴趣班。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武术班的孩子们在练习剑术。(曾伟美供图)

“当时我们向少体校学习,每天早上5∶30开始练体能,先跑步5圈至10圈,然后压腿、踢腿、弹跳,练到7点后孩子该上课去上课,暑假该回家回家。下午5∶30开始练套路,国家规定的武术套路,比如五步拳、三路拳、南拳、剑术、枪术等,练到晚上7点回家。”曾老师回忆,当时报名的孩子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年级都有,一个班有四五十人,可以分初级班、普通班和提高班。有的是为了发展体育,有的是孩子经常生病,家长为了让孩子锻炼身体。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武术班的孩子在文庙的石板条上练习武术套路。(泉州市青少年宫供图)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她都严格要求。“当时条件比较艰苦,大夏天的在文庙的石板条上训练,下午5点多,石板条还是很烫的,一开始不少孩子练得脚后跟都肿痛,但也克服下来了。”曾伟美回忆,不仅练,她还找武术协会等团体,让学生参加市级、省级甚至国际比赛,并到中国香港、澳门等地区以及马来西亚表演。“虽然是业余的兴趣班,但我们也要让孩子感觉到学武术是有用的,要让他们从中找到自信。”曾伟美说,后来很多孩子走上体育道路,有的加入省体工队,有的在大学里成为武术队队长,还有的考上当时的北京体育学院。

书画班

几百人报名 学生合力创作百米长卷

除了卷脑子、卷身体外,40年前的孩子们也卷艺术,声乐、美术、书法、舞蹈等在当时也很受家长和孩子的喜欢,也是当时青少年宫办班最多的门类。

“当时美术和书法报名的人非常多,好几百人报名,因为人数太多只能考试加面试,最后两门课还是录取了十几个班,每个班都有四五十人。”蔡宗伟是当时美术和书法班的老师,他回忆1985年左右刚开办时,社会上几乎没有培训班,青少年宫老师相对专业,所以很受家长的欢迎。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术班的孩子们在文庙创作百米长卷《泉州家乡好》。(泉州市青少年宫供图)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几个美术班里挑出优秀的苗子组成提高班,当时提高班有十几个孩子,多数是十来岁,孩子们还在文庙里创作了百米长卷《泉州家乡好》。“百米长卷画的是泉州十八景,全部由孩子们自己画,每人擅长的领域不同,有的擅长画古建筑,有的擅长画人物或植物,他们先打了初稿,再慢慢丰富。”蔡宗伟老师回忆这幅画前后创作了一个多月,后来参加全省少儿比赛,获得特别贡献奖。

舞蹈班

厕所改建舞蹈室 漏雨教室里的“专业范”

“舞蹈班当时跳的是中国舞,包括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等。当时和现在最大的不同就是条件艰苦,一开始我们是在孔庙一间由厕所改建的舞蹈室里练舞,其中有一堵墙因为没有砌到顶,下雨天雨水会喷进来,我们要一边擦地一边练习。”今年72岁的归国华侨李琼琼是当时的舞蹈老师,她回忆,兴趣班初创时,练舞的把杆是用水管和汽车轮胎拼起来的。有时压后腿时,学生们会双手扶在椅子上,主力腿站地,把动力腿放在砖墙上拉伸。

20世纪80年代中期,舞蹈班的孩子们在由厕所改建的舞蹈室里练功。(李琼琼供图)

当时一个班约有20名学生,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专业,她以北京舞蹈学院的考级教材为参考安排培训。“那时幼儿园大班到一年级的孩子能做舞蹈考级四级的动作,后来的同样大的学生都做不到这个难度。”舞蹈培训几十年,李琼琼的感受是40年前的孩子学习主动性、身体的协调性和肌肉能力都比较好。

她介绍,当时从舞蹈班里挑选出优秀苗子组成舞蹈团。“舞蹈团平时有很多演出任务,1993年马来西亚那边主动来联系,想让当地的华侨后裔了解中国以及家乡泉州的文化艺术和人文景观,我们一行去了23天,走了好几所华语学校并为华校做募捐演出。这趟下来孩子们收获很大,发现艺术不仅是美的享受,也可以帮助别人解决实际问题,带给她们很大的成就感。”李老师说。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二胡班的孩子们在文庙进行二胡表演。(泉州市青少年宫供图)

当然,40年前的少儿课外培训也不仅限于上述几项,笛子、电子琴、手风琴、钢琴、古筝、扬琴等乐器也颇受欢迎,此外,还有剪纸、泥塑等传统手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