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5日,守护传承 阐释创新——第十批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暨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100个第十批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被推介。自2016年9月以来,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已推介了共十批1000个项目。

推介名录中,北京市共占10项,包括颐和园外务部公所、北京天桥剧场、北京动物园早期建筑、北方工业大学早期建筑等。每一个项目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颐和园外务部公所融合中西风格,是中国建筑近代化的重要见证;中关村“特楼”是体现科学家精神的实物见证,记载了新中国科学发展史。至此,北京市拥有148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项目的推介仅仅是第一步。”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说,要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挖掘这些建筑遗产项目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记忆,平衡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等。
《建设文化强国·20世纪建筑遗产北京倡议》在会上发布。与会专家倡议,从业者和高校学子要肩负起保护传承20世纪遗产的时代责任,20世纪遗产教育迫切需要走进高校课堂,20世纪建筑遗产实践需创跨学科合作模式,20世纪遗产系统化保护需立法及制度设计等。
另外,《20世纪建筑遗产概论》启动编纂。该书的出版将填补20世纪建筑遗产教育国内外教材的空白,充分展现中国建筑文博界持续十多年耕耘研究的成果。

主旨演讲环节,专家们开启智慧分享。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霁翔系统地梳理了20世纪遗产的当代及未来价值,分享了城市更新及活化利用的思考。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牛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