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夏末,禅城区卫国路佛山市老干所的一间房间里,96岁的共产党员郑倩文缓缓展开一本泛黄相集。她指着照片中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声音带着岁月沉淀的温柔与敬意:“这是我哥郑诚知,五桂山抗日游击队的文化教员,1945年牺牲时,才19岁。”

▲ 接受采访的郑倩文。
郑倩文出生于日本神户中华街,是旅日侨胞,8岁随母回到中国,14岁提着小木箱走街串巷动员乡亲捐钱捐物,16岁接过哥哥的抗争接力棒,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敌后开展工作。从侨居异国的懵懂孩童,到投身烽火的抗日战士,再到如今执着讲述历史的“活化石”,她的一生,正是千千万万抗战儿女家国情怀的生动缩影。
从日本神户到中山三乡:战火打碎侨居梦
“我和哥哥都生在日本神户,父亲是华侨商人,母亲也是侨眷,小时候家里日子过得乐融融。”郑倩文的思绪,总能清晰飘回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那时的神户中华街,本是在日华侨的温暖聚居地,却随着中日矛盾不断激化,渐渐沦为受限制的“隔离区”。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政府对华侨的管制愈发严苛。“只能住在中华街里,出街都要受限制。想不被欺负,就得改日本姓、入日本籍——可我们是中国人,怎么能忘本?”
郑倩文回忆,当时给他们上课的都是东北籍老师,课堂上,老师们含恨讲述着日本人侵略中国、东北失守的惨痛经历,反复叮嘱:“决不能做亡国奴!”
为了不向日本兵鞠躬,年幼的郑倩文和哥哥宁愿绕远路出行,这份刻在骨子里的民族气节,成为他们童年最深刻的印记。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父亲为维持生计选择留守神户,母亲则带着11岁的郑诚知和8岁的郑倩文,踏上艰难的归国避战之路。辗转多日后,一家人终于回到祖籍地中山三乡桥头村,兄妹俩进入桥头小学读书,生活靠父亲的侨汇维持。
刚回到家乡,郑倩文就被浓厚的抗日氛围深深感染。“学校里有共产党员老师,他们组织我们成立少年先锋队,教我们唱抗日歌、讲救国道理。”她和哥哥积极加入少年先锋队,参与到群众捐钱抗日的活动中。
“我当时个头不高,每天背着捐款小木箱走街串巷,哪怕是乡亲捐的一分钱、两分钱,都小心翼翼收着,心里想着攒起来买飞机大炮,早点把日本鬼子赶出去。”郑倩文笑着回忆,那时的自己虽不懂战争的残酷,却已在心中悄悄种下了救国的种子。
兄妹同上抗日路:一别竟成永诀
1939年,日军首度进犯中山石岐,沿途烧杀掳掠,郑倩文一家被迫逃往澳门。在澳门,哥哥郑诚知进入从中山迁来的一所纪念中学,这所学校是进步青年的“革命摇篮”,大批学生从这里加入回乡服务团,奔赴五桂山抗日根据地。

▲郑倩文留下的唯一一张哥哥郑诚知的照片。
“哥哥受进步思想影响,总跟我说‘不能当亡国奴’。”郑倩文清晰记得,1944年7月,刚高中毕业的郑诚知,在中共地下党员郑秀的带领下,瞒着家人奔赴五桂山,参加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的青年游击训练班,代号“纽约桥”。“他走之前没跟我细说,只说要去做‘有意义的事’,现在想来,他那时就已做好为国家奉献的准备了。”
训练班的生活异常艰苦,却处处透着温暖。“游击队战士自己喝稀粥,却让学员吃饱;战士们在山头露宿,却把学员安排在民居或碉楼里。”这些细节,郑诚知曾向妹妹提及,话里充满了对战友的感激与对革命事业的坚定。
训练班结业后,熟悉本地情况的郑诚知被分配到雪花中队任文化教员。他既要教战士识字、参与民主建政宣传,也要扛枪上战场。一次战斗中,郑诚知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头部,伤口肿胀得几乎睁不开眼,整个脑袋被绷带裹得严严实实,但他对妹妹说“一点小伤,别告诉妈妈,免得她担心”。可伤愈不久,他又义无反顾返回部队,只留下一句“战友们还在前线,我要回前线”。
1945年5月的五四青年节,是郑倩文与哥哥的最后一面。“那天他回村参加军民联欢,抽空回家看了看母亲和我,没待多久就匆匆走了。没想到这一分别,就是永诀。”同年5月11日,因叛徒告密,郑诚知所在的雪花中队30余人,在深湾担水坑菠萝园遭遇近7000日伪军包围。“他们跟敌人拼到最后一刻,没有一个人退缩,全部队员都牺牲了……”说到这里,郑倩文的声音微微颤抖,眼中泛起泪光。“组织上怕母亲受不了这个打击,直到解放后才告诉我们真相。母亲听完没哭,只是沉默了很久,然后说‘我儿子是为国家死的,值了’。”
妹妹以教师为掩护,在敌后延续抗争
哥哥牺牲后,16岁的郑倩文擦干眼泪, 在桥头小学任教,表面上是教书育人的老师,实则是中共地下党的“宣传员”,在敌后默默延续着抗日斗争。

▲ 年轻时的郑倩文。
那时,五桂山抗日根据地正遭遇日军“大扫荡”,敌人实施残忍的“三光政策”:三乡一带100多人被杀害,30余间房屋被烧毁,叛徒还在当地杀害了11名游击队家属,白色恐怖笼罩着这片土地。
“我的公开身份没暴露,组织让我留在村里,发动群众支持游击队。”郑倩文说,那段时间,她一边教孩子们读书识字,一边秘密组织妇女会、青年会:发动乡亲为游击队筹集粮食和药品,动员青年参军报国。“乡亲们都特别支持,有粮的捐粮,有钱的捐钱,有的妇女连夜赶做布鞋,说‘要让战士们穿着暖和的鞋子打鬼子’。”正是这份军民同心,成为抗战胜利的坚实底气。
1949年夏,珠江地区的中共组织开始积极筹备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解放广东的各项工作。7月,郑倩文受组织指派前往香港,对接曾有联系的地下党员郑浩等人。“郑浩告诉我,全国即将解放,他们正准备回解放区,让我回乡发动群众、做好支前工作。”接受任务后,郑倩文立刻返回中山,全力投入动员支前、迎接大军南下的工作中。
1949年10月31日,中山解放。郑倩文站在欢迎解放军入城的队伍里,看着整齐的队伍、飘扬的红旗,想起牺牲的哥哥,忍不住泪流满面:“他没能亲眼看到这一天, 他的血没有白流……”
把抗战故事讲给下一代,让家国情怀永流传
新中国解放后,郑倩文始终坚守在为国家建设服务的岗位上,历任乡政府宣教委员、坦洲区党委委员、佛山地委党校教研室主任、佛山地区教育局局长等职。

▲郑倩文经常参加文化活动,给民众讲述五桂山游击队的英勇事迹。
在佛山地委党校任教期间,她总会结合自己和哥哥的抗战经历,给学生们讲述五桂山游击队的英勇事迹,讲述普通百姓在战火中坚守的爱国情怀。
“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和平年代,更要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郑倩文说,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学生——听完抗战故事后,这名学生坚定地对她说“以后要像前辈一样,为国家做事”。“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讲述都有了意义,历史的传承有了希望。”

▲翻看旧照片的郑倩文。
96岁的郑倩文,身体还很硬朗。家里的抽屉里,她整齐存放着哥哥郑诚知唯一的一张黑白照片以及珍藏的家庭成员老照片。“想哥哥时,我就拿出来看看,这些东西不仅是我的念想,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采访结束时,郑倩文告诉记者:“只要我还能说话、还能记忆,就会一直把这些故事讲下去,让更多人记住这段历史,记住那些为国家牺牲的英雄们,让家国情怀一代代传下去。”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束维、刘赟
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黎锦健、贡阳
旧照片由郑倩文提供
视频|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刘赟、黎锦健、贡阳
后期|范楚薇
支持单位|中共佛山市委老干部局、佛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指导单位|中共佛山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