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当前,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迫切要求我们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新需求。
一方面,科技进步、产业迭代的加速对创新驱动提出新挑战。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工程等前沿领域的技术迭代周期已缩短为12个月至18个月,对人才队伍的能力、素质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催生人才需求结构新变革。据工信部数据,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人才缺口达1900万人,而传统产业人才过剩率超35%。当前,以ChatGPT、DeepSeek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及“黑灯工厂”制造模式,正在对低技能岗位、通用专业岗位进行大规模替代,同时数据科学家等新型岗位需求大量涌现,供需错配折射出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迫切性。
另一方面,大国博弈和国际竞争推动全球人才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一些发达国家大力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加大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人才培养力度,同时降低与我国人才科技交流合作频度。有的国家以国家安全为由,在敏感学科领域限制我国学生学习和人员交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最新报告表明,全球科技人才流动呈现“马太效应”,顶尖人才向创新生态完善的区域集聚度提升27%。
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需求相比,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例如,在培养体系上,存在重书本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重升学轻就业的现象,原始性、颠覆性创新人才可获得性不足。在培养机制上,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产教协同存在隔阂,院校人才评价偏离实践导向。在人才适配上,存在“两张皮”问题,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度不足。有汽车制造企业反映,一些高校传授的装备知识,在业界已淘汰10年。
人才是第一资源。新时代新征程,需进一步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第一,建强院校人才自主培养主阵地。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支持高校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专业特色学院,鼓励布局交叉学科专业、建设交叉学科中心。以产业行业需求为核心,完善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深化工科硕博培养改革,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重心前移。全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以世界一流原始创新为引导,建立形成国际一流人才主导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体系。深化“大共享+小学院”运行模式,促进学分制和书院制改革,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基础研究人才专项。推广清华“姚班”和深圳零一学院经验,实施“天才少年”书院制培养试点,建立“大师带徒”人才定制培养机制。完善青年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项目有机结合的人才开发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引进国际一流院校合作或独立办学,打造国际化、开放式高等教育资源集聚高地。
第二,重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人才开发新体系。建立政府部门、产业企业、行业院校联动机制,搭建产业人才开发基础工作协作平台,在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建立行业院校师资开放式交流机制,加快打通校企“旋转门”,吸引产业优秀人才到院校任教。深化高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及考核体系。推动构建贯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国家资历框架体系,充分发挥头部企业、产业联盟和创投机构作用,打造“四链”融合的产业人才开发互动系统,建立前沿项目和人才发现培育新机制,构建跨域跨界人才联合培育新平台。
第三,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良性循环。聚焦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目标,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对接机制和运行体系。突出需求牵引,理顺教育、科技、人才资源需求和供给关系,创新各链条间的资源配置方式,切实推进三者精准对接和有效配置。强化目标凝聚,加大政策创新和统筹力度,推动相关部门共同实现教育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整体协同,加快构建覆盖全面、指向精准、竞争有力的政策体系。完善战略规划,对三者通盘谋划、一体部署,统筹配置资源。
(作者孙 锐 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