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佳霖 广州报道
钢铁丛林之中,灵魂有了新的栖息地。
“每天在办公楼和家里两点一线,我就是想去看看不一样的风景。”作为上班族,居住在深圳罗湖区的“i人”晨飞不爱社交,把工作日晚间独自“逛商场”作为自己的“微度假首选”,“万象城就在楼下,拎着一杯咖啡,在负一楼的商场买一个小面包,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慢慢地走半天,体验的就是人来人往的烟火气。这是内向型人格的精神spa。”
在距离深圳131公里外的广州天河城百货,52岁的张淑珍涂着淡淡的粉色唇釉,穿着一身粉米色相间的条纹衬衫,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不好意思地挥挥手:“我从小逛到大,孩子也经常带过来玩。二十多年了,天河城的服务很好,产品也很实惠。从负一楼到顶楼我们都买过东西,大人小孩的生活用品、日常衣物都可以在这里买。”
商圈说大很大,多样的业态、丰富的元素,折叠了城市的天空、陆地、海洋和山峰;商圈说小也小,几千平方米汇聚了人生的童真、少年、青壮和薄暮。
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常住人口增加74万,出生人口113.3万,往来人口净流入27万人,常住人口总量和增量、出生人口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同时,广东人口结构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劳动人口规模全国最大,整体人口也较为年轻。2024年末,广东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8484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66.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6个百分点。
差异化、年轻化、亲子化的人口趋势下,广东如何满足多方需求,打造“城市微度假”概念?商圈如何以这个概念为跳板,吸引流量,让流量变留量,让“网红”变“长虹”?
到商圈“微度假”,并不是逃离都市,而是宛若一滴水汇入江河。
风景不仅在远方,也在眼前和当下。
除了爬山观海,登楼揽月,城市中心的大型商圈也成为越来越多都市人的“微度假”心选目的地。广东的多个超大型商圈,既是新消费场景地,又是文旅体综合体,为繁忙节奏中的城市居民提供了短暂充电的窗口。
快节奏的生活、碎片化的时间、即时满足的需求,“浮生偷得半日闲”成为都市丽人为数不多的生命缝隙。当city walk模糊了城市与旷野的边界,“一日度假”“半日游”的需求把打工族的眼光从远方拉回到眼前和脚下,综合性商圈成为他们心照不宣的“微度假”胜地。
“五一”期间,在走访广州、深圳多个商圈的过程中,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发现,防晒避暑、遛娃放空、约会聚餐、购物逛展……都市居民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到这里,婴儿车和轮椅在这里相会,而商圈又恰巧能满足购物、景点、餐饮、娱乐、休闲、展览、演艺、住宿等多样的需求。
从40摄氏度的地表拔地而起,7层楼之上,0度以下的冰雪在建筑面积达42万平方米的正佳广场的顶层凝结。在岭南热土打造冰雪奇观,成为诸多靠近热带的广东商圈吸睛引流的卖点。一位在冰雪世界门外的年轻母亲正冲着在冰上骑小三轮的儿子开心地挥手,她转过身,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说:“南方的孩子没有看过雪,我带他来这里体验一下冰雪世界。”
正佳广场相关负责人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正佳广场的‘城市微度假’模式,通过内容创新、空间重构,打破商业与文旅、教育的边界,满足游客从物质到精神的多重需求。这种模式帮助我们精准吸引了大量亲子家庭、年轻潮玩及商旅客群,构建了‘全龄段、全时段、全业态’的消费生态。”多元场景的创新融合也显著地拉动了商业活力,现在,正佳广场每年吸引超过5000万全球游客到访,日均客流量超10万,最高单日客流量突破24万。
有行业观点认为,购物中心空间的功能性嬗变正在重塑城市的商业图谱。超大型商圈敏锐地接住了这波来自于都市内部“购物+度假”的泼天流量,通过叠加文化、生态、娱乐等体验式业态,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成为满足社交、休闲、亲子等多元需求的“城市微度假”目的地,演化为承载都市人情感需求的第三生活空间。
对于如何强化商圈的微度假功能,广州市夜间经济发展联合会会长钟朝晖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透露了三个深耕方向:“场景创新,让商业空间物尽其用,进行文化IP的场景植入,打造‘城市第三空间’;内容创新,打造微度假内容生态,文旅商业化,商业文旅话,构建‘情绪价值+在地叙事’体系;运营创新,通过数据驱动的动态运营和社群裂变机制,构建‘数据驱动+社群共生’的生态。”
泼天流量来了,也要“接得住、留得下”。
广东商圈多以动线复杂、布局多元著称,社交媒体上频见有关“绕也绕不清”的吐槽。在走访过程中,有泡泡玛特这种大IP店的接踵摩肩,但也有多位处于商场角落的店主对记者表示:“我们店比较小众,就靠节假日的人流,平时大家都发现不了。”
除了同个商圈之内的店铺分流,核心商圈和周边次商圈的客流量也有较大区别。
据广州首批15个都会级羊城夜市先行区申报情况表显示,天河路商圈日均客流150万人次,夜间占比达40%;客流量峰值达400万人次,夜间占比达50%。猎德街区日均客流则为18.69万人次,夜间占比达68%,客流量峰值达23.21万人次,夜间占比达72%。而其周边天河北、天河南等次商圈的日均客流相比而言就显得不温不火。
如何避免“多而不均”,在商圈内部、商圈周边调动更多店铺和游客交互的活力?
对于天河路商圈及周边冷热不均的情况,第一太平戴维斯华南区市场研究部主管谢靖宇建议,对次级商圈给予租金补贴,引导特色业态;建立“夜间经济商户联盟”,共享客流数据;成立全国首个区级夜间经济服务中心,统筹文旅商部门联合办公;设立 “文旅商融合基金”,对开发创新的项目给予补贴。
而如何调动商圈内部的客流进行有机流动,钟朝晖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商圈内容多样、场景丰富,在商圈内要推动内容生态的构建,更要推动内容生态的联动,通过精心设计的人流动线和交通动线,让不同内容之间汇聚的客流,有机流动共享,把游客变成城市消费的增量。”
在此基础上,“智慧商圈”的构建迫在眉睫。他认为:“广州的部分商圈,已经完成了智慧管理的基础构建,下一阶段,应该充分运用起来,提高商圈运营效能,如通过Wifi探针监测商圈人流密度,用热力图预警进行有效分流。”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广州、深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6个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吸引培育消费平台企业,推进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门店建设。
广深两地对于商圈的智能升级都有自己的解法。广州出台《广州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规划(2022—2025)》,并进一步细化《广州市重点商业功能区发展规划》,商务局发布《2024年广州市促进商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商业网点建设专题申报指南》,多层次、多角度布局。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广州凭借商贸基因、文化底蕴与政策创新,正加速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但需在服务消费升级、品牌竞争力上重点突破,发展首店经济与智慧商圈,也可以在新兴消费前瞻布局。广州具有开放优势,结合大湾区的制造能力,可以着重培育本土品牌与新兴业态。
深圳市商务局也加速推进商贸流通市场建设,围绕商圈扩容提质、消费品牌培育、内外贸一体化等关键领域,致力于打造集国际消费目的地和标志性城市景观为一体的国际性地标商圈。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魏彤对本文亦有贡献)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