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韩锋

读小青要有一份宁静,如果没有,小青给你。
秋日的清晨,我收到了作家王小青新书《过尽千帆》的样稿,邀请我为书题跋。与王小青相识在书场,相知在文里,在文学的长廊里交流学习,一起品读唯文为噬的作家们的新作,或一同受邀为作品作评,各自抒发心得。小青之邀让我得以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本书,然后思考,再静静地去写一篇文字,从而收获作家沉吟而生的思想之果和品味她的文采。
王小青是一位很精致的作家,不像我等红尘市井里的粗糙虫豸。她与花草伴,把家打理得纤尘不沾,以文为田,笔耕不停。或以一袭青莲穿行在文学的清巷里自是芳雅沉醉;或如伏牛沉栏,慢慢咀嚼生活的汁液,然后,静静曼曼,爬着格子。日积月累,这便有了这本在岁月的长河里悠然飘来的《过尽千帆》。
在此前,我们经常可以在各种媒体上读到她平和淡定、含英咀华的文字,听她“年华独舞”的诗吟。她是一位十分敏感的诗人,先后出版了诗集《梳读心园》《年华独舞》《诗意人生(合集)》。她的文字不急不徐,充满人文关怀,形成了一种坦诚、平和自如的文字风格。这本正待付梓的《过尽千帆》,是王小青二十余年来创作的散文、文学评论和报告文学作品结集,也是她第一次诗歌以外文体的作品合集,以俯拾生活、馥郁书香、川不辞盈、人生况味、岁月遗痕五大板块记录着一个作家对时代、对生活的感悟,形象鲜明,情感真挚,思想厚实。

一、时光沉思
散文写人写事,从根本上来说写的是作者心泉流出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的沉淀,而时光则是作家沉思延展的空间。在《千帆过尽》这部作品里,恬静着娓娓道来的散文是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时间跨度长,带着浓郁的岁月韵味:有对父母在民国时期生活的追忆,有他们的爱情人生;有作家本人在艰苦岁月中出生后的栉风沐雨,有人生路上筚路蓝缕中的遇见和感恩;有对当今生活的赞美,更有作家作为社会的一员对时事所秉持的鲜明态度。作为时代纪实者、亲历者,她在这些作品里留下了自己温热的情感,传递着一个时代文人的记忆和关切。
一个城市总在以自己的文化记忆和风情把芳容带给世间。文集的开篇文章《揽宝石,读纯真》,作家以作为杭州“快乐登山队”的一员参加名山打卡活动为题材,写下了从西湖北岸的宝石一弄开始攀登宝石山的经历。文章的开头,作家如扛着一架摄像机,把纯真年代书吧、保俶塔、寿星石、初阳台、抱朴道院等著名景点摄入眼中。在如数家珍般叙述了杭州著名的历史景点后,作家浓墨重彩地写下“纯真年代”的故事和情愫。
与市井里店铺不同,纯真年代书吧如一朵雪莲高高地开在宝石山上,保持着她文化的矜持。这是一处杭州新的文化景点,也是文人们常聚的地方,她不仅是一座书吧,也是一个散发着文化精神的香囊。她的创立,她的传奇和她的坚持都体现出文化独有的气质。在这篇文章里,王小青写下了自己与书吧结缘的故事:“于我来说,对宝石山情有独钟是半山腰的‘纯真年代书吧’,书吧的女主人朱锦绣老师是我温州老乡,她小学未读完就考上了厦门大学英语系……她与她先生相识于厦大……”作家深情地写下了女主人在与命运抗争中艰难地创立书吧,并二十余年坚守着这个文化摇篮的故事,感人肺腑。作家选择《揽宝石,读纯真》作为《千帆过尽》的领衔之篇,有她精心的谋篇布局思考,如无声的宣言表达着她对文化这一人类文明最重要领地的坚守。
《最爱西湖行不足》体现着作家对社会的深深关切和行动,情感饱满,落笔精准。“近期,西湖北山街断桥沿湖为了景观提升改造,移栽了 7棵柳树,树旁改种月季花一事引发市民们的争议。”2022年5月,园林部门在世界遗产西湖边移载古垂柳,文章以此作为触痛点,写下了杭州市冬泳协会一群文化守望者对这一事件的“极为关注”,而改往日登山的行程为走西湖沿线的行动,以呼吁社会珍爱西湖一草一木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湖边垂柳是西湖之美的组成部分,“凝结着多少杭州本土人与外地人的情感,成为一代又一代人西湖梦寻的精神符号。”杭州“老市长”白居易有诗轻吟:“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当代爱情诗大家董培伦先生也为断桥边的西湖垂柳写下了多首动人的诗篇,其中有一首《遥想春光》:“那时/也是这一湖盈盈细浪/将挤到岸边濯发的垂柳们簇拥……那时/你优优雅雅地临湖照影/令湖滨的石头都想变成男生”,可见杭州人对垂柳的一往情深。“湖不在深,有柳则灵”,我借刘禹锡的《陋室铭》谐情,在垂柳事件中,王小青没做旁观者,而是作为一名文化传承人“无需提醒的自觉”,积极参与到保护西湖人文景观的行动中去。
《岁月随花行》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散文,读着读着如春光拂面。文章这样开头:“在杭州生活了那么多年,几乎玩遍了周边的山山水水,杭州半山国家森林公园却一直没有去过。五一节假日,刚巧先生冬泳队的朋友相约去半山龙山水库游泳,先生带上两个‘跟屁虫’:我与救生安全袋,欣然驱车前往。”作家以诙谐的笔触开启了她的五月旅程。在这篇散文里,作家洋洋洒洒地写下了在森林公园步游的经历:“漫步在清幽的林霭,呼吸着富氧的空气,一份闲情逸致飘然于心。各种熟悉的花草映入眼帘,那红花酢酱草、虎刺梅、鸡麻、黄刺玫匍匐在湿润的泥土上”,看到这样的晚春,一种童年的山花烂漫涌上她的心头,让作家的思绪一下子跑回了故乡瓯越之地芙蓉镇童年放学的路上:“那粉色的野蔷薇,黄色的马齿苋与棣棠……一丛一丛地分布在溪流潺潺的堤岸旁。那田野水沟旁的小鱼儿与小蝌蚪悠悠地在水草间游曳,野芹菜恣意地滋长,青蛙的鸣叫,短了尾巴的金黄色的小蜥蜴……”作家用灿烂的心境和流畅的文笔如高山流水,写出了人与大自然间美好的存在,让我联想到十九世纪同样从春天起笔的亨利·梭罗在《瓦尔登湖》那种妙不胜言的意境。只是个人狭隘的感觉,《岁月随花行》这篇文章起始,在承担着导语功能的第一段里,作家设下了“去半山龙山水库游泳”的事件主体,而在文章行进中没有能以充分的笔墨来写出行程初衷——冬泳队“游泳”的新奇,似留有一些小小的遗憾。根据阅读心理,既然在第一段导语里抛出了绣球,晚春中还有些寒意的“游泳”者的情态和感受,或许也是读者关注的内容。不过,或许是森林的景色实在太美,也或许是童年的记忆太深,让作家心花怒放而厚“此”薄“彼”,如蝴蝶般在森林里采蜜迷路,着实也是作家创作的可爱之处。正如黑格尔所说“存在是合理的”,作家的创作就是作家个性的合理表达。
在这些散文作品中,还有许多文章给我带来了美好的阅读体验。如《善已成曲》中登上“中国达人秀”“舞出我人生”中一群舞姿曼妙的村妇——“辣妈宝贝”载歌载舞带来的农村新气象,而“善已成曲”的标题也做得十分巧妙而耐人寻味;作为英语教师出身的作家在散文《左手事业,右手繁花》中对“housework”“household”“manager”的辨析中,让“家务”这个词演绎出女性在生活中的精致和不同语境下的妙趣横生,也是作家别出心裁的巧思妙解。
二、慧眼析文
书中的“馥郁书香”板块是王小青集腋成裘的系列评论。读着这些文章,我深感她有一双慧眼识得文字妙处的能力,善于从作品中找出思想脉络和艺术风格之眼,从中去作“洞穴探险”,发掘作品触动人心之处。
《目光清瘦,乡愁成酒》是王小青为幽默而深沉的作家韩星孩创作的《村庄传》所作的评论。韩星孩年少丧父,母亲改嫁,是一位经历过童年苦难的作家。他的文字十分生动和富有想象力,创作视野别开生面。如他对牛所作的词典式的描写:“牛确实是村里最受尊敬的动物,是农民最大的帮手,和农民一样实在、善良。看到牛,农民们就具有了翻天耕地的底气,看到牛,觉得做人也不是最苦的行当。”呈现出一位作家对农耕文明的本质和人生苦难极其深刻的体会和理解。这种用诙谐解读苦难的创作手法,一下子让我想起了美国作家安布罗斯·比尔斯的《魔鬼词典》里“大炮,一种校正国界的仪器”那样幽默下的沉重。在王小青笔下,韩星孩被她戏谑地解读为一位“文无定法,叙事突兀”的作家。她说“星孩有文采,落笔成章,语言生动,着力追求真善美……他融汇自己的认知及对人性的理解,玄学与文学,交相辉映,读来饶有趣味”,并进一步指出韩星孩“不是让内心被当下嘈杂的环境所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温暖去照亮自己生活的道路。” 这样的评论有着丰富的生活思考和醇厚的内涵,为读者品读这位有些“另类”的作家提供了导航。
韩星孩的经历,一下子触碰到了王小青的童年伤疤,让她忆起六岁时父亲被迫害致死,自己和姐姐被人指指点点那不堪回首的往事而潸然泪下。随后在五十多年的人生中,她一直在寻找父亲的足迹,而一直无果,这一切终于在2024年春天,在建德籍曾多年担任银行行长的马利清先生的帮助下,于建德市档案馆里找到了她父亲的一些资料,而让王小青和母亲的内心有了一些慰藉。
《独家烟村一路芬芳》是王小青评论乡土诗人吴银江先生的文章。吴银江从小生活在“鱼米之乡”杭嘉湖地区。然而,这块开启着中华文明源头之一“良渚文明”的肥沃土地,并没有给诗人带来温饱的童年。作为一位从饥饿中挺过来的诗人,吴银江的诗歌《舔碗》这样书写着儿时的记忆:“小时候的早餐/只是粥/稀稀地喝完/学着大人的样子舔碗/把碗折展来/把头埋进去/用舌头在碗的内壁舔一圈/小时候/最频繁的折磨/是饥饿/……”王小青在对这首写着上世纪百姓的生存苦难和反思的诗作了这样的评论:吴银江“有着大地的朴实和泥土的芳香,有着江南水乡的故事与沿岸的稻田桑麻,有着童年与亲人们深入骨髓的记忆……让他指间妙笔生花,在烟火气里俯拾一个个故事,提炼成珠”,生动地写出了这位大地诗人的创作特色。
涂国文先生是一位多栖作家,诗歌、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兼工。我也常在媒体和朋友圈读到涂先生的作品,深感他是一位有着正义感和不阿的性格、承载着江右遗风的作家。在对涂国文新作《词语在星空中漫步》的评论中,王小青认为他“有着别样的魅力和气韵,词语丰富,语感优美,尤其是他对每一位作者的理解,驾驭语言的能力极具评论家的天赋,让被评论者不自觉地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意象空间和被审美的体验”。我也读过这本评论集,感觉到王小青的评论有着她对涂先生评论作品的独到认识和准确表达。
读王小青的评论,让我感到文学评论是一项事业,一如历史长河里一代代文人为古文献所作的“疏注”,并由此新建理论的丰厚。南朝刘勰捧《文心雕龙》传千世,明代李贽在社会群体的麻木中直戮传统的灵魂……有真知灼见的评论,对推动阅读和理解具有理论浸润和重建的重要作用。
三、时代群像
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特色和形象。一个时代既要有脊梁支撑社会的骨架,也要有温暖的血肉来让时代呈现出她多彩的光华。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也有默默无声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时代添爱添彩的子民。他们共同构成一个时代令人瞩目的群像。在《千帆过尽》里,作家以她深情的笔触写下了不同领域里出色的人物。他们中有社会公益事业的倡导和践行者,有在缜密世界里穿行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有视事业为生命的科学工作者,有带领少数民族乡亲走出贫困的创业带头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风骨,一如夜空的星斗,在不同的天际闪烁,群星璀璨,熠熠生辉。
2023年2月,土耳其发生7.8级大地震,全球牵挂。余震未定,何军带领“公羊会”救援队第一时间抵达灾区,日夜驰援,受到土耳其政府和人民的爱戴和褒扬。自2003年救援队创立以来,汶川地震、郑州暴雨、泰国普吉岛沉船、厄瓜多尔和意大利地震……“山川异域”,哪里有灾,那里就有“公羊”骄健的身影在与灾民岁月同天。在报告文学《大爱无疆——国内知名社会公益组织“公羊会”创始人何军》里,王小青站在“公羊会”办公楼前心潮起伏,以生死视角思考人生,在一群忘我的公益人群像前寻找人生的意义。她深情地写下了何军和“公羊会”的善行:“组织归侨、侨眷企业家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以践行公益、救危济困为己任,用奉献精神和大爱之举奏响了一曲实现人生价值的壮丽凯歌。”读着这篇报告文学,一种回肠荡气的人生境界,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只念过一年小学的沈元科,是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村民,是改革开放的春风把他从贫困山村吹到辽宁丹东去创业。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下,他和妻子“在街边搭起了小炉灶,做起了现烤现卖的烙饼营生”。后来,他辗转到北京谋生,从三尺柜台前做烙饼生意开始,渐渐立住了脚跟,事业一点点成长。2004年,因为家乡建设水电站,大批乡亲要离开故土迁移他乡。“故土难离”的乡亲在陌生的环境中内心茫然,无所适从。沈元科用赚到的微薄的钱去帮助家乡村民,动员他们到北京谋生,把自己生意红火的烙饼店交给没有本钱的乡亲经营。他打开自己的家门,让妻子做菜煮饭招待一批又一批前来投靠的乡亲们,最多的时候有三、四十人在他家里吃饭……王小青以细腻动人的文字,在《厚德至善,大爱畲乡》里写出了这位山乡村民和他淳朴的妻子的菩萨心肠,为时代奉献了活生生的至善大爱的崇高形象,感天动地。
面对沈元科的事迹,王小青从内心发出了感叹:“一粒种子,可以无声无息地在泥土里腐烂掉,也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一个人,可以碌碌无为地在人世间虚度光阴,也可以让生命发出耀眼的光芒。”用“耀眼的光芒”来描述充满人性关怀的沈元科和他的妻子,是作家表达内心最为精准的语言。
蜀绣、苏绣、粤绣、湘绣绣绣惊艳,总以为刺绣天生是女子在闺房里的活计。然而,小青告诉我绣外有绣,“四大名绣”外还有一种沐浴着宋韵的精美之绣——“杭绣”。更让人惊讶的是起自南宋宫廷的“杭绣”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并非女红的作品而纯粹是一件件“男红”的工艺。在《宫廷杭绣院:指尖上的绝唱——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赵亦军先生印象》里,作为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的王小青,以她的严谨在大量考据文献资料和细致采访的基础上,从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起笔,对杭绣的发展和其宫廷基因以及男工特色等作了详细的描述,以生花之笔写出了当代“杭绣”传承人赵亦军先生呕心沥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生命之歌。史硕人活,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史学性和文学艺术的感染力。
在这些时代的群像里,王小青笔下还有一位“I will persist in winter swimming until I am 100”,誓言坚持冬泳直到100岁的83岁的冬泳之花黄星霞;悉心呵护珍禽,用一生的专注和付出拯救珍稀鸟类,演绎着生态传奇的“浙江朱鹮之父”邱国强;泰山压顶,依旧用坚强的母爱和“父爱”呵护女儿们的成长,永远散发着康乃馨清香的妈妈王慕武;仗义疏财,五十年前以“六片饼干”施大爱的“忘年交”郑竺容……作家以深情的笔触,写出了各行各业中一个个各自生动的人物形象,写出他们的大爱,写出了他们不负时代的崇高人格和使命。
结语
《千帆过尽》是作家内心的独白,是作家写形、写情与写意的结晶,是一部凝结着作家思绪晨露和霞光的作品集。读着这部作品,让我在浮躁现实的困惑不安中找到了一份山花般的恬静:还好,还好,大千世界的纷繁里,还有人不急不躁地在思想和文化的田野中男耕女织。他们自有定力,景动而心不动,静静地一个字一个字写着人间爱的心曲。低头时世,红尘离离,你我东奔西走,恬静便是一种难得、稀有甚至是需要有博大的胸襟去包容生活跌宕的心志。
读完《千帆过尽》,看书中无论年长还是年少的主人公,一个个风华正茂,一个个意气风发。他们以爱,以内心的干净和意识的自主,以利他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给我带来了人生的洗礼,让我仰望星空。然后,我静静地想:岁月不居,时代行进,这个时代,书似乎是一片片李清照笔下远去的舴艋舟,但是,书还是要读的。先秦荀子有《劝学篇》来劝学,宋真宗赵恒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不管别人眼里书籍如何贬值,读书是人生保持思想独立与敏锐、不断进步的必经之路。这是我静静读完《千帆过尽》后题外的冥想,山水为怀,书香盈袖,还是读点书吧,如同本书开篇《揽宝石,读纯真》里女主人所说:书,让人们彼此走近。
而我也想说:书让我们继续进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