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争确实在历史上多次成为科技突破的催化剂:二战期间,雷达技术与青霉素的大规模应用直接源于军事需求;冷战时期,美国“阿波罗计划”在太空竞赛中催生了集成电路与卫星通信技术。而今,以色列高科技产业却在持续的地缘冲突中面临独特挑战——这个以拥有全球领先的初创企业生态系统而被誉为“中东硅谷”的经济体,其芯片设计、网络安全、生物科技等优势领域正承受战略供应链波动与人才服役中断的双重压力。
据新华社援引以色列创新署数据报道称,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前,这个人口不足千万的国家年均新增逾千家科技初创企业,在人工智能、芯片设计、网络安全、生物科技等领域均展现出强劲活力。
然而,根据有关数据,2023年第四季度,以色列国内生产总值迅速萎缩近20%,当年经济增长率为2%;全年处于“战争状态”的2024年经济增长率仅有1%。以出口为导向、资本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首先受到影响,旅游、消费、国际投资同步大幅下降,大量初创企业融资链断裂,项目延期或中止成为常态。
“救救我们的创新国度吧!”就在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几个月后,这一横幅在以色列科技圈一次大规模示威活动上被高高举起,直指一个沉重现实——长期以“科技强国”自居的以色列,其科技生态系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科技从业者纷纷被征召入伍,加剧了人力资源短缺问题。一家生物制药初创企业的创始人塔利娅表示,战事爆发仅两周后,她的研发团队已有约30%的成员被迫离岗。“他们并不是主动离开,而是必须奔赴前线参战。”
更大的隐忧来自国际资本信心下滑。有分析称,以色列科技领域大量依赖欧美风投,在冲突爆发后,除了网络安全和军工行业,其他领域的新一轮投资明显减少。一些初创企业甚至选择在国外注册公司,这无疑加剧了本土创新生态的“空心化”。
以色列创新署4月发布的《2025年高科技就业状况报告》显示,2024年该国高科技行业从业人数为390847人,较上年减少约1.2%,是十年来首次出现下滑。受冲突影响,约有8300名高科技行业从业者在2023年至2024年期间离开以色列,约占高科技劳动力的2.1%。不过,研发岗位仍占据就业市场的主导地位,约占高科技行业就业的48.3%。在地缘高压与焦虑交织的现实中,以色列这个“科技强国”的头衔或许需要在战火之后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