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王维与落花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00:23:00    

冯国平

长沙望城区群力村是一处“品红、享绿、觅古”的小村,位于桥驿镇东北隅,在其毗邻岳阳汨罗川山坪镇之处,沙河穿越其境,其流域区内有不少古河道古桥梁遗址存在,其中杨桥、汆水桥、莫家桥、落花桥等地名流传至今已有千年之久。

沙河,又名清溪江,为古湘江潭州府(现长沙)域内的五大主要支流,全长50公里。与史称“三水同源”人文江河修水、汨罗江同发源于历朝名仕与五岳齐尊的中国第六大名岳天岳峰的密林深处。

在此,伴水并行的就是由秦到唐日益兴起的南方古驿道,其由群力村西北经由古荆州、越秦岭,出函谷关到达盛唐都城长安,而东南向又穿过罗霄山天岳山,经赣南直达闽西和南粤。历史上,从唐宋到明清,古驿道也是古咸阳、后长安到南岭的“高速公路”,那时的过往行人到了沙河中下流段就改由水旱路并用,且以旱路为主,经由官方经营,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每处驿站均设有馆舍和马厩,方便官方信息传递,后随着政经文交流通达,逐渐成为后朝各代中央地方联络南方各州府的快道。离群力村沙河下流处的桥头驿就是昔日的驿站之处,至今还有拴马桩遗址,通衢留痕足以见证其昔时岁月的繁华鼎盛。

群力村留存至今大大小小的老地名有100余处,其中“落花桥”老地名尤显特别,且不由得使人想好好考证下。

查阅全国地理文史记载,全国同名的“落花桥”老地名确实不多。浙江嘉兴的胭脂桥又名落花桥,清代诗人舒位《赋得落花桥留别王大松岩》对其有描述,胭脂桥位于胭脂河(倾脂河)上,而胭脂河因西施曾在此地小住而得名,尽管方志中并未明确记录落花桥,但诗人以“落花”为名,可能是当时约定之俗称,或者源自朱彝尊的诗句“一叶舟穿妆阁底,倾脂河畔落花多”而得名。

群力村的这处落花桥最近在明清地方史中就有记载,现更是该处的民政注册地名,与远在浙江嘉兴传说的同名桥还有得一比。百度地图测量,群力村的落花桥遗址现在离望城与汨罗接壤的界山碑500远处的1957年截弯取直的新沙河道旁两公里处,遗址在2025年初春这次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还可找到老河道留下来的些微痕迹。据村上70岁以上老人家口述,原来沙河流入到群力该地域(原名马安),水阔十二丈有余,潺潺流水一路向西不可收拾,左拐右拐到湘江霞凝口有40多处,下流段水阔湾多,水泽乡野两岸,加上水通上段修水,路联老表赣西,南来北往络绎不绝、木排扁舟穿行其间,人文通道商贾云集1000余年,故在此逢水架桥不足为奇,有此一名亦不足为奇。

因山因水应有缘,更觉无巧不成章。据考证,在历史长河中穿行其间的不乏名家大咖,现今唐人留诗还篆刻在沙河旁的黑麋峰山峦深处也可佐证。当时盛唐诗人王维与李白、杜甫同时代,尽管都有宦海沉浮一生的经历,但也兼备寄情于山水不虚他人的特质。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冬,不惑年龄的王维屈指可数的一次南下出差,行程自长安途经襄阳、颍州、夏口、到岭南快马加鞭两月有余。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春,他再从岭南乘小舟经修水溯流而上到沙河流域,并从长沙桥头驿快骑过荆州(今益阳安化),越秦岭,通过古驿道返回长安,舟车之余虽有辛苦,但途间为沿途风光风情而情不自禁,兴奋之际且歌且诗,其《桃源行》中描绘的“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视人……”该诗16段224个字,字词行间对满目荆楚风光赞美之情无不溢于其中。当年,王维在行经到潭州府(今长沙)沙河两岸,小憩在与黑麋峰同为罗霄山脉最后的尾峰———九峰山垛石岭处,王维诗兴大发创作了《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此诗通过描绘九峰山山间盘石、沙河两岸垂柳和一眼阅不尽的乡间春风,表达了王维本人对大自然本真的追求,短诗词句不长,但字字又如锱铢,和其传颂至今的其他诗句一样,淋漓尽致展现了诗人厌倦尘世喧嚣的心境。

众人皆知晓王维是个大才子,他不仅擅长诗词,而且精通音乐,他写出来的诗歌既合音韵,又易于传唱。他同时又是个山水画家,诗歌的遣词造句十分讲究画面感。其在湖南创作的这两首诗词,也和他创作的其他诗词一样,山水有情有义,阅文见人见真见情,王维确实不愧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大家。

唐安史之乱后国运多舛,一批又一批南渡之人在不同时代大举南渡到江南,并在后期由赣地多轮转迁到湖南境内,其中群力村沙河流域的现居民大多为赣地修水和其他地方入湘的后人。

晚清到民国至新中国初期,群力村曾先后归属湘阴、长沙。据湘阴县志、善化县志、长沙县志记载,明清到民国,该处不仅是通江达海的码头和驿站,而且是上乘砂石外销的转运基地,也是遐迩闻名镜片研磨之处,商贾云集、文人雅士聚集此处,因此对该处的各种桥梁予以赋雅署名。原位于群力村马安老沙河上的汆水桥因王维曾在此落脚赋诗,何时当地人以示纪念,美其更名为“落花桥”不得考究。但口口相传至今不仅在当地周氏族谱有此记载,其地域地名普查后更成为正式地名,实为万幸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