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总是带着爽朗的笑,把邻里间的剑拔弩张化作围炉夜话的温暖,用贴心话语缝合着一个个家庭的裂痕。她就是阿拉善左旗满都拉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妇联主席、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室负责人马琴。扎根社区23年来,她创建的“马琴调解室”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320余件,其中婚姻家庭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2%,她像一棵坚韧的沙枣树,在社区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和谐。
2022年春寒料峭的傍晚,“马琴调解室”的门被猛地推开。刘大姐红着眼眶,手里攥着揉皱的广场舞队报名表;丈夫赵师傅满脸怒气,手里捏着一张长途运输排班表。“他跑车半年不回家,回来就管我跳不跳舞!”“她天天不着家,我妈生病住院她都顾不上!”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吵到激动处,刘大姐把报名表撕得粉碎:“这日子没法过了,离!”
马琴转身从保温壶里倒出两杯热气腾腾的茶。“先暖暖身子,吵得再凶,也得先顾着自个儿的胃。”两人喝着杯里的热茶,声音渐渐低了下去,情绪也有所平复。马琴拉着刘大姐:“赵师傅跑长途,风里来雨里去,是不是就盼着回家有口热饭?”又转向赵师傅:“刘姐一个人在家,既要照顾老人,又要操持家务,跳跳舞是不是想松快松快?”这话像钥匙,打开了两人的话匣子。刘大姐抹着泪说:“他总不接电话,我心里慌,才约着姐妹跳舞散心。”赵师傅也叹了口气:“我就怕她累着,又不会说好听的,急了就只能吵。”
马琴拿出两张纸:“来,都写写对方的好,不能少于三条。”刘大姐提笔就写:“他记得我爱吃沙葱包子”“我妈住院他夜里守着”;赵师傅写着写着红了眼:“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我跑车回来,她总把鞋垫烘得暖暖的”。“夫妻就像咱牧区的勒勒车,一个拉车一个掌舵,少了谁都走不远。”马琴指着窗外的夕阳,“你们看这太阳落下去,明天还会升起来,日子也是这样,有磕绊才叫日子。”她建议赵师傅每月固定两天回家,刘大姐调整跳舞时间,每周三下午陪赵师傅去看婆婆。
一周后回访,马琴刚走到楼下,就听见刘大姐笑着说:“他今天非要跟我学广场舞,笨得像头骆驼!”赵师傅在一旁嘿嘿笑:“她明天要给我包沙葱包子呢。”

从第一次调解时的手足无措,到如今成为“调解能手”,马琴把23年的社区岁月,熬成了一锅带着草原味道的“暖心汤”。她常说:“调解不是分对错,是找人心窝里的那点软处。”在满都拉社区这个大家庭里,马琴把新时代“枫桥经验”嚼碎了、揉透了,创出了适合不同群众的“四心工作法”:对蒙古族群众用尊重习俗的“诚心”,对汉族居民用拉家常的“贴心”,对年轻人用讲道理的“耐心”,对老年人用忆往事的“暖心”。她总结的“调解四步法”——降温处理、换位思考、找共同点、向前看,在社区工作人员中口口相传,成了大家烂熟于心的调解指南。
为了把矛盾掐在萌芽里,她组织社区干部搞“网格排查”,每周三入户走访,谁家夫妻拌嘴、谁家婆媳红脸,都记在她的“民情日记本”里。23年来,通过提前介入化解的潜在矛盾就有180起,真正做到了“矛盾不出社区,纠纷不离街巷”。
满都拉社区婚调工作室地址:阿拉善左旗南环街道综治中心、巴彦浩特镇满都拉社区一楼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妇联权益部
供稿:孙娟
编辑:特古苏审核:赵琳
声明: 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和音视频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在文章下方留言联系我们删除或支付稿费。